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正文

朱有勇:让农民过上好日子 就是我的初心

发布时间:2019-12-31 阅读:1721次
朱有勇:让农民过上好日子 就是我的初心
发布时间:2019年12月31日 00:09:00  来源: 云南网
分享至:

  

朱有勇

  12月30日9时30分,由中共中央宣传部、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、中国工程院和中共云南省委联合举办“时代楷模”朱有勇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。报告会上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、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朱有勇作《让农民过上好日子,就是我的初心》报告发言。

  作为一个农民院士,为农民做点事,让农民过上好日子,就是朱有勇的初心。朱有勇出生在云南省一个边远的小乡村,曾经在个旧市卡房公社狗街大队当知青,知青生活很艰苦,但却给朱有勇留下了一辈子的精神财富。当时的农业生产很落后,农民的生活很苦,农民起早贪黑、辛辛苦苦地干活,还是不够吃、不够穿。朱有勇经常想,要是通过自己的努力,能使庄稼长得更好一些,收成更多一些,农民的日子就会更好一些,这是朱有勇最初的理想,也是他几十年来,农民需要什么他就研究什么,不断创新农业科学技术的动力所在。

  1981年,就在大学毕业前,朱有勇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入党38年来,他始终不忘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,第一职责是为党和人民的农业科技事业努力拼搏。2015年,中国工程院定点扶贫澜沧县。这一年,朱有勇刚好60岁。不是没想过颐养天年,但作为一名党员,党有号召我们就必须有行动,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,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而奋斗,朱有勇义不容辞。

  当朱有勇来到澜沧,看到澜沧拥有丰富的资源,但农业生产落后,农民收入很少,日子过得很苦,这让他感到了深深的内疚。“在很长时间里,我们过多关注文章发表和各种奖项的得失,淡忘了山里的土地和农民,淡忘了我们学习研究的根本目的。我们是党和人民培养出来的专家,用我们的科研成果改变落后的生产技术,让山里的民族兄弟和全国人民一起富裕起来,这是我们应尽的本分。”驻村扶贫这些年来,朱有勇深切地体会到,把科技论文写在大地上,要比写在纸上艰难得多,科技成果漫山遍野飘香的分量,比一纸论文要重得多。

  这些年来,驻村扶贫的边疆村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茅草房、竹笆房变成了砖瓦房,泥巴路、毛毛路变成了水泥路,人畜混居、牛屎马粪的村寨变成了人畜分离、干净整洁、绿水青山的美丽山村。

  工程院号召了广大院士专家到农村去开展科技扶贫,其中,86岁的陈宗懋院士7次到普洱澜沧开展茶产业科技扶贫,罗锡文等11位院士5次到蒿枝坝村为院士专家技能培训班学员授课,邓秀新等59名院士10多次深入云南贫困地区开展柑橘、蔬菜、养殖等产业的科技扶贫。在澜沧县、在云南省,在全国扶贫攻坚第一线,有成千上万的科技人员把他们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到千家万户,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。 科技扶贫的实践,再次生动地证明,科技的力量是巨大的,科技工作者在脱贫攻坚中是大有可为的。

  “当前,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的冲刺阶段,我将继续牢记初心使命,坚守脱贫攻坚的主战场,持之以恒,继续用科技的力量,帮助澜沧的乡亲们脱贫致富,不获全胜决不收兵!同时,我呼吁广大科技工作者,不负党和人民的培养,不负这个伟大的时代!积极投身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,全力以赴,用科学技术,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!”朱有勇说。